2019年01月16日 星期三


中国科学家最新地质研究“刻画”印度板块“漂移”史

2019-01-09 14:35: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杨颜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8日发布最新成果:该所研究团队通过manbetx3.0网入口南部白垩纪孢粉植物群的研究对比,较高分辨率地“刻画”了印度板块在白垩纪与澳大利亚分离、向北漂移的详细历程。


图为藏南白垩系代表性孢粉属种。南古所 供图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8日发布最新成果:该所研究团队通过manbetx3.0网入口南部白垩纪孢粉植物群的研究对比,较高分辨率地“刻画”了印度板块在白垩纪与澳大利亚分离、向北漂移的详细历程。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地质学研究期刊《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上。

  科研人员介绍,印度板块从冈瓦纳裂离并向北漂移、碰撞拼贴至欧亚大陆是地球晚中生代演化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现代欧亚大陆地质、地貌格局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关于这一板块漂移的证据过去多源自古地磁,古生物化石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

  近日,该所李建国研究员团队根据陆生植物易受海洋地理隔离影响的特点,通过最新地质研究详细“刻画”了这一板块的“漂移”史。本次研究还发现,板块运动对陆生植物演化具有强烈的驱动作用,有利于物种的形成。

  科研人员介绍,印度板块在中生代白垩纪之前位于南半球,属于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中国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以南的manbetx3.0网入口南部则是印度板块的前缘(北缘),发育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岗巴地区是这一沉积的代表性地区,这里的白垩系发育齐全、化石丰富,前人从未对这些海相沉积开展过陆生孢粉化石的研究。

\
图为根据孢粉植物区系对比分析重建的白垩纪印度板块分离和漂移历史。南古所 供图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充分利用这些沉积海相化石丰富的优势,对该地区白垩系进行了连续的高分辨率孢粉采样分析。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孢粉、沟鞭藻、菊石和有孔虫等各种化石,为研究剖面建立了精细的地层时代格架,并以这一地质年代格架为基础,将岗巴地区白垩纪不同阶段的陆生孢粉植物群与同期的澳大利亚和非洲进行了对比。

  研究发现,印度板块在早白垩世早期与澳大利亚的孢粉植物群高度一致,但从早白垩世晚期的阿尔布期(Albian)开始两者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反映两个陆块已经分离。

  从晚白垩世的赛诺曼期(Cenomanian)开始,印度板块的孢粉植物群展现出与澳大利亚和非洲完全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印度板块作为一个被海洋孤立的板块开始了向北漂移的历程。

  在晚白垩世晚期的桑顿期(Santonian),印度板块北缘开始发育了非洲北部特有的孢粉属种,表明此时印度板块已经从南半球中高纬度漂移至了赤道区的非洲北部附近,非洲北部和印度陆块之间的陆生植物已经可以进行交流。

  这一过程反映了印度板块陆生植物从南半球冈瓦纳属性向赤道非洲属性的演化和转变。

  相关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上一篇:这里是青藏
下一篇:青藏发现首个史前洞穴 这个4000多年前的洞里能有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