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这片叫海的湖,每年有10万余只鸟类迁徙停留

2020-12-23 11:18:43   来源:瞭望 2020年第51期   作者:吕雪莉 李琳海

分享:
每年途经青海湖迁徙停留的鸟类达10万余只,包括大天鹅与黑颈鹤等珍稀鸟类,不断转好的生态让众多候鸟在青海湖筑巢安家

➤每年途经青海湖迁徙停留的鸟类达10万余只,包括大天鹅与黑颈鹤等珍稀鸟类,不断转好的生态让众多候鸟在青海湖筑巢安家
 
➤青海湖普氏原羚共有14个野外种群,数量从1994年的300余只增加到现在的2700余只,成为青海湖特有物种和旗舰物种
 
➤规划不留败笔,保护不留死角,更好履行自然科普宣教功能,让“蓝宝石”青海湖成为人民的美丽乡愁
 
 
  清晨6点,一道泛着红晕的光,从青海湖二郎剑景区的湖面慢慢跃出。水天相接的湖面逐渐明亮,远处的云朵微染色彩,细细粼粼的波纹,层叠在旖旎的晨曦中。
 
  此时的青海湖畔,游客们正沿着湖岸线,寻找拍摄日出的最佳地点。随着湖面的波浪起伏,赤麻鸭、棕头鸥等鸟类在半空中不停地翱翔、欢叫。大块的色彩构成了线条简洁又优美的图案,成为无数摄影师与油画家的素材。
 
  这片叫海的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维系青藏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从水位持续下降到16年连涨,青海湖生态变迁之路,见证青藏生态改善和中国政府践行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决心。
 
青海湖风景如画(9月23日摄) 王艳摄/本刊
 
  10万只鸟类在此迁徙停留
 
  青海湖横跨青海省海南和海北两个自治州,最高海拔5291米,是世界第二大咸水湖,这里成为青藏物种基因库。
 
  每天早晨7点,乘坐约2小时的监测船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孙建青和同事爬上青海湖湖心的海心山,监测岛上植被生长情况。“今年雨量充沛,优势草种产量增加,我们的保护工作也更有干劲。”孙建青说。
 
  受气候、人为活动等影响,青海湖生态曾出现严重退化,水位持续下降,面积持续缩小。遥感监测数据显示,2002年4月青海湖水体面积仅4183.75平方公里。
 
  2008年,青海省启动实施为期10年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项目总投资15.67亿元,范围涉及刚察县、海晏县、共和县等县域以及国有农牧场。
 
  近年来,生态保护成效显著。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工程师石明明说,2005年以来青海湖面积呈增长趋势,15年水位上升3.27米,目前已恢复至20世纪60年代初水平,水体面积达4549.38平方公里。
 
  至2018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完成湿地生态修复治理面积1.2万亩,实施休牧、禁牧、轮牧47万亩。实施生态效益补偿项目,恢复与修复鸟类栖息地生态环境,改善黑颈鹤营巢区,青海湖区域鸟类由1996年的164种增加到目前的225种。
 
  “如今,青海湖已成为中亚—印度、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水鸟迁徙的重要节点,也是青藏水鸟重要越冬地,不断转好的生态让众多候鸟在青海湖筑巢安家。”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说,每年途经青海湖迁徙停留的鸟类达10万余只,包括大天鹅与黑颈鹤等珍稀鸟类。
 
  每年6月到7月中下旬,青海湖主要水源——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黑马河等迎来河水暴涨期,湖中精灵裸鲤逆流而上,开始洄游之旅。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任史建全说,曾经大面积捕捞使裸鲤资源不断减少,1982年起政府对青海湖裸鲤限制捕捞,2000年起政府宣布封湖育鱼,对裸鲤实行零捕捞。
 
  20世纪90年代末起,青海省对裸鲤进行人工增殖放流。目前,已陆续向青海湖投放人工繁育的裸鲤鱼苗1.3亿多尾,2019年底裸鲤资源蕴藏量达9.3万吨,比历史最低值2002年的2592吨增长30多倍。
 
  “青海湖水—鸟—鱼生态系统共同构成青海湖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这片湖泊已成为特有物种分布区的交汇处,成为青藏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恩光说。
 
  普氏原羚家族逐渐壮大
 
  与马路对岸热闹的景区形成鲜明对比,位于青海湖南岸江西沟农场内的普氏原羚保护站异常安静。
 
  秋风吹过,半米高的牧草轻轻摇曳,生性胆小的小羊在草丛间嬉戏奔跑。“依依,东东。”随着吴永林的呼唤声,几只普氏原羚向他跑来并围着他跳跃,十分亲昵。多年的陪伴养护,让这些珍稀野生动物与他没有距离感。
 
  57岁的吴永林,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青海湖南岸保护站站长,2003年起他只做一件事——参与普氏原羚监测、救护以及人工驯养繁殖。
 
  1875年,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首次在内蒙古采集到普氏原羚标本并运回圣彼得堡,普氏原羚由此得名。历史上,我国的普氏原羚曾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和青海等地,如今这一精灵成为青海湖特有物种和旗舰物种,得到系统保护。今日,青海湖畔普氏原羚共有14个野外种群,数量从1994年的300余只增加到现在的2700余只。
 
  中科院等机构的研究显示,降水增多在西北的中西部地区尤为显著,业内专家推断西北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牧民的草场和房屋也因此受到影响,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石乃亥镇就在青海湖畔,全镇共有2250户7400多人。
 
  石乃亥镇镇长扎西说,由于水位升高,目前已有5户牧民房子被淹,8.1万亩草场成为湿地。目前政府已按1亩地8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去年该镇316户牧民从保护区搬至生态移民安置区。
 
  “以前保护站在青海湖北岸,由于水位不断上涨,2017年我们对原有的28只小羊迁地保护。”吴永林说,现在的小羊逐渐适应新环境,今年7月10日到8月5日有15只普氏原羚出生,小羊家族正在逐渐壮大。
 
  让“蓝宝石”成为美丽乡愁
 
  在青海湖南岸,牧民万玛东主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共有27间客房,每年7~9月来他这住宿的游客络绎不绝,2019年全年收入近20万元。
 
  近日,随着旅游领域复工复产部署,跨省旅游有序恢复,青海湖旅游再次升温。8月初,记者在青海湖共和、刚察等县看到,不少自驾游客来到一睹青海湖的壮美,高峰期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游客人次单日超过1万。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介绍,2019年青海湖游客人次达442万,旅游收入为2.65亿元。
 
  作为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政府始终在青海湖的保护和发展中寻找平衡。
 
  2017年,青海湖鸟岛景点关闭,只保留科普宣教基地及水鸟监测设施。在另一个被关闭的景区沙岛,景区内栈道、观景平台等46处旅游设施被全部拆除,景区内的沙滩摩托、滑沙等项目已被禁止,现在沙山上已长出绿色植被。
 
  “从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到大片鸟类在鸟岛筑巢繁殖,青海湖鸟岛恢复了它最初美丽的模样。”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杨涛说。
 
  今年初,青海省政府部门印发《青海省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和《青海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明确提出规划建设青海湖国家公园。
 
  青海省政府副秘书长冯志刚说,青海湖是大美青海的重要名片,是国家公园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政府将以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努力推动青海湖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何玉邦说,国家公园建设是美丽中国皇冠上的明珠,希望未来的青海湖实现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规划不留败笔,保护不留死角,更好履行自然科普宣教功能,让“蓝宝石”青海湖成为人民的美丽乡愁。